
文章标题
《心衰患者躯体症状与孤独的关系:日常活动能力和社会隔离的链式中介作用》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Symptoms and Loneliness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The Serial Mediating Roles of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nd Social Isolation》
文章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804525/
文章发表情况介绍
该文章由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硕士研究生杨梅为第一作者,博士生导师范秀珍教授为通讯作者的心血管护理研究团队于2023年2月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on(影响因子:7.802;JCR分区:老年学Q1)期刊上发表。
第一部分:文章内容解读
研究背景
心力衰竭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已成为一项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心衰患者常常遭受多种躯体症状,严重的躯体症状导致患者日常活动和社会功能恶化,并产生强烈的孤独。孤独通常是指当个体感知到的社会关系和自身期望之间存在差异时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感觉。研究显示,孤独是威胁心衰患者健康的重要心理问题之一,其患病率为20%~29%。此外,孤独是心衰患者住院、再住院和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因此,探索孤独的可改变影响因素并揭示其潜在机制,为制订针对性干预策略改善心衰患者的孤独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模型为描述和理解躯体症状和孤独之间的链式中介关系提供了理论框架。该模型强调,疾病的结果有三个不同的层面:即功能障碍(身体功能或结构的损害)、活动限制(个体在进行日常活动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参与限制(个体在生活或社会环境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而且三者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即功能障碍可能会导致活动受限,而活动受限则可导致参与受限。研究显示,功能障碍、活动限制和参与限制均与孤独密切相关。如,癌症患者的躯体症状可加重孤独,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能力受限和社会隔离均对孤独有预测作用。因此,在本研究中,将躯体症状作为生理功能障碍,日常活动能力受限作为活动限制,社会隔离作为参与限制,探讨慢性心衰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受损和社会隔离在其躯体症状和孤独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描述性调查,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在中国2家综合医院招募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如下:①18岁以上;②经心脏病专家确诊为心力衰竭;③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II-IV级。排除精神、听力和/或视力受损、严重或危及生命疾病的患者。使用UCLA孤独量表(第3版)评估心衰患者的孤独感;心衰症状状态问卷评估患者的心衰症状;日常活动能力量表评估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使用Lubben社会网络量表评估患者社会隔离情况。统计分析使用SPSS 26.0软件,采用Preacher和Hayes开发的SPSS PROCESS进行多重中介效应分析。
研究结果
在303例患者中,66. 7%为轻度孤独,21.8%为中度或重度孤独。链式中介分析显示,躯体症状对孤独有直接影响[effect = 0.210;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099~0.320],躯体症状和孤独之间通过3条间接路径关联:①日常活动能力(effect = 0.043;95%CI 0.006~0.086),占总效应的20.48%;②社会隔离(effect = 0.060;95%CI 0.005~0.120),占总效应的28.57%;③日常活动能力和社会隔离的链式中介(effect = 0.049;95%CI 0.024~0.081),占总效应的23.33%。总的中介效应占比为72.38%。
研究结论
日常活动能力和社会隔离在心衰患者躯体症状和孤独间发挥链式中介效应。因此,除了缓解心衰躯体症状外,增强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和减轻社会隔离可能有利于降低心衰患者的孤独感。
第二部分: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

杨梅,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血管护理,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篇。
通讯作者

范秀珍,山东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包括:心血管护理、护理教育。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